1987年12月發生了什麼大事? | 回憶1987年12月的台灣日常 | 1987年底的台北街頭長這樣
1987年12月,那是個充滿變革與記憶的月份,台灣社會正處於解嚴後的轉型期,許多事情都在悄悄改變。當時的年輕人可能還記得,這個冬天特別冷,但心裡卻暖烘烘的,因為終於能自由地說想說的話、看想看的書了。
說到1987年,不得不提到那年的流行文化。當時的台灣街頭,隨處可見穿著寬鬆牛仔褲、戴著大耳機的年輕人,他們聽著羅大佑的《戀曲1990》和陳淑樺的《夢醒時分》,這些歌曲至今仍是許多五六年級生的青春記憶。而電影院裡,《秋天的童話》正掀起一陣港片熱潮,周潤發和鍾楚紅的演技讓無數觀眾為之動容。
1987年12月重要事件 | 影響層面 |
---|---|
台灣解除報禁 | 媒體自由化 |
上海北站停用 | 交通建設變革 |
美股黑色星期一 | 全球經濟震盪 |
韓國民主運動 | 國際政治影響 |
那時候的日常生活也很有趣。放學後,同學們最愛擠在雜貨店前,花五塊錢買一包「王子麵」,邊吃邊討論昨晚的《天天開心》又說了什麼好笑的故事。家裡如果有任天堂紅白機的,絕對是全班最受歡迎的人,大家輪流玩《超級瑪利歐》,常常玩到忘記寫作業。
國際上,1987年12月也發生了不少大事。美國總統雷根和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簽署了《中程導彈條約》,冷戰緊張局勢開始緩和。而在科技界,微軟推出了Windows 2.0,雖然那時候台灣大部分人家裡都還沒有電腦,但誰能想到這會改變未來的世界呢?
1987年12月發生了什麼大事?台灣人一定要知道,那就是政府宣布解除戒嚴令後,進一步開放「報禁」的重大變革。這個月對台灣民主發展來說超級重要,影響到現在我們每天看新聞、讀報紙的自由,可以說是台灣媒體自由的起點。
在那個年代,台灣的報紙可不是想辦就能辦的。政府嚴格控制報紙發行,全台灣只有31家報紙,而且每家的版面都有限制,不能隨便增加。這種情況從1951年就開始了,整整36年欸!直到1987年12月1日,行政院新聞局終於宣布解除「報禁」,包括:
解除項目 | 內容說明 |
---|---|
報紙登記限制 | 開放新報紙申請登記 |
報紙張數限制 | 取消每天只能出3大張的限制 |
印刷地點限制 | 不必再在登記地點印刷 |
當時社會真的超興奮的!突然間,各種新報紙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言論空間一下子變得好寬廣。現在年輕人可能很難想像,以前連報紙要出幾版、在哪裡印都要管,真的很誇張。這個改變讓台灣媒體開始百花齊放,不同立場的聲音都能被聽見。
除了報禁解除,同一個月還發生了另一件大事 – 政府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。這對很多分隔快40年的家庭來說,根本是夢寐以求的事情。記得我阿公那時候天天守在電視前看相關新聞,因為他終於可以去找在大陸的兄弟姊妹了。這兩件事加起來,讓1987年12月成為台灣社會轉型超級關鍵的一個月。
為什麼1987年12月對台灣這麼重要?歷史課本沒教的事
講到台灣民主化歷程,1987年12月絕對是個關鍵月份,但課本往往只提到解嚴,其實背後還有很多精彩故事。當時街頭巷尾都在討論政治改革,連阿公阿嬤泡茶時都會聊到「黨禁報禁要開了沒」,那種氛圍現在年輕人很難想像。
那年12月發生了幾件大事,直接改變了台灣後來的發展。首先是最多人知道的「報禁解除」,讓媒體終於能自由報導,不用再看政府臉色。記得我阿公說,以前看報紙都要偷偷比較不同報社的版本,因為每家被允許報導的內容都不太一樣。
事件日期 | 重要變革 | 影響層面 |
---|---|---|
1987/12/1 | 開放報禁 | 媒體自由 |
1987/12/25 | 國會全面改選主張提出 | 政治改革 |
1987/12月底 | 黨外人士組黨籌備加速 | 政黨政治 |
說到這個月,不能不提當時還在戒嚴時期尾聲,政府其實已經擋不住民間要求改革的聲浪。很多現在覺得理所當然的事,像是可以隨便批評政府、組黨參選,在當時都是要冒很大風險的。我老爸常說他們那年代去參加街頭運動,都要先跟家人講好「如果沒回來要怎麼處理」,現在聽起來像電影情節,但那就是真實發生的歷史。
12月25日還有個重要轉折,就是當時的執政黨終於鬆口要推動國會全面改選。這對老一輩來說特別有感,因為他們經歷過「萬年國會」時代,立法委員都是幾十年前在大陸選的,根本不能反映台灣現況。這個決定讓台灣政治開始走向正軌,雖然過程很曲折,但確實是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。
1987年12月台灣解嚴後,老百姓生活怎麼變?這個問題讓很多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感觸特別深。解嚴前,台灣社會像是被一層無形的網罩住,大家說話做事都得小心翼翼;解嚴後,突然間空氣都變得自由起來,街上開始有人大聲談論政治,書店裡也能買到以前被禁的書刊,這種改變對當時的人來說真的很震撼。
那時候最明顯的變化就是言論自由了。以前講到敏感話題都要左顧右盼,現在咖啡廳裡到處都聽得到大家在討論時事。報紙雜誌也像雨後春筍一樣冒出來,內容五花八門,什麼都敢寫。我記得第一次在書店看到《美麗島》雜誌時,還不敢相信這種刊物能公開販賣。夜市裡的小販也開始賣起政治諷刺漫畫,這種景象在解嚴前根本不可能看到。
解嚴前後生活對照表:
生活面向 | 解嚴前 | 解嚴後 |
---|---|---|
言論自由 | 說話要很小心 | 可以公開討論政治 |
媒體環境 | 只有幾家官方媒體 | 民間媒體大量出現 |
集會遊行 | 需要事先申請且常被駁回 | 申請較容易,街頭活動變多 |
出版品 | 很多書刊被列為禁書 | 書報雜誌內容更加多元 |
日常生活 | 警察臨檢很頻繁 | 社會氛圍明顯輕鬆許多 |
娛樂生活也跟著活絡起來。以前看個電影都要經過嚴格審查,解嚴後本土電影開始敢碰觸社會現實題材,像《悲情城市》這種講二二八的電影也能公開上映了。KTV和夜店越開越多,年輕人晚上有了更多去處,不再像以前那樣只能待在家裡看老三台。就連髮型都變了,男生開始留長髮、染髮,女生打扮也更時髦,整個社會風氣都活潑起來。
經濟方面雖然不是解嚴直接帶來的改變,但隨著社會開放,做生意的方式也更多樣了。以前進口商品管制很嚴,解嚴後舶來品越來越多,百貨公司裡的東西變得琳瑯滿目。路邊攤也開始出現賣盜版錄音帶的,雖然不合法,但反映大家對娛樂的需求突然爆發出來。股市更是一下子熱鬧非凡,號子裡擠滿想賺錢的民眾,這種全民炒股的瘋狂景象也是解嚴後才有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