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學到底是什麼?3分鐘搞懂 | 四學超簡單!台灣人必知 | 四學懶人包一次看
最近好多人在問「四學是什麼」,其實這是微軟Bing推出的一個超有趣的每日問答遊戲啦!每天登入Bing首頁就能玩到,題目包羅萬象從時事到冷知識都有,答對還能累積Microsoft Rewards點數換獎品呢~下面就用台灣人最熟悉的說話方式,帶大家認識這個超夯的網路小遊戲。
四學問答的玩法超級簡單,就像跟朋友在Line上面猜謎一樣親切。每天打開Bing搜尋首頁(不用特別登入也能玩),在背景美圖下方會看到當天的題目卡,點進去通常有3-5道選擇題。題目類型大概分成這幾種:
題目類型 | 舉例題目 | 難度等級 |
---|---|---|
時事新聞類 | 2025奧運在哪個城市舉辦? | 🌟🌟 |
流行文化類 | 最近爆紅的台劇是哪一部? | 🌟 |
冷知識類 | 台灣哪個縣市沒有便利商店? | 🌟🌟🌟 |
科技趨勢類 | AI繪圖最紅的軟體是什麼? | 🌟🌟 |
玩的時候有個小技巧要分享給大家~如果遇到真的不會的題目,先別急著亂猜,可以把題目關鍵字丟回Bing搜尋(笑)。像上次問「2025米其林新增台灣哪個城市」,我馬上搜「2025 台灣 米其林」就找到答案啦!而且每天凌晨12點更新題目,很多上班族都養成早餐配題目的習慣,通勤時也能順手玩個兩輪。
題目內容真的超貼近台灣人的生活,上個月就出現過「台灣手搖飲料店密度最高縣市」這種在地題。有時候還會結合節日出特別版,像中秋節就問「烤肉最受歡迎的食材排行」,過年期間還有「紅包金額吉祥數字」這種應景題目,答起來特別有親切感。最近還新增了「台灣限定題庫」,常常出現夜市美食、台語俗諺這些讓外國人崩潰的題型(笑)。
四學到底是什麼?讓在地台灣人告訴你
最近「四學」這個詞在台灣社群上越來越常看到,但很多人還是一頭霧水。其實四學就是「學歷、學貸、學區、學費」這四個跟台灣教育息息相關的議題,根本就是每個台灣家庭都會遇到的日常煩惱啊!今天就讓我們用最接地氣的方式,來聊聊這些讓大家又愛又恨的教育話題。
先說學歷這件事,在台灣真的超級重要,長輩們總是說「讀好書才有出息」,但現在大學畢業生滿街跑,碩士都快變成基本配備了。很多人為了那張文憑,拚命考研究所,結果畢業後發現薪水也沒多多少,反而背了一屁股學貸。說到學貸就更心酸了,根據教育部統計,台灣每年有超過30萬學生申請就學貸款,畢業後平均要背20-30萬的債務,難怪年輕人都不敢結婚生子。
四學項目 | 台灣現況 | 常見困擾 |
---|---|---|
學歷 | 大學錄取率近100% | 學歷貶值、碩士變基本款 |
學貸 | 每年30萬人申請 | 畢業即負債、影響人生規劃 |
學區 | 明星學區房價高 | 家長搶破頭、遷戶口大戰 |
學費 | 私校學費年年漲 | 教育支出佔家庭開銷大 |
學區問題更是讓家長們頭痛到不行,為了讓小孩擠進明星學校,大家各出奇招。有人花大錢買學區房,結果房價被炒到天高;更常見的是「寄戶口」,把小孩戶籍遷到親戚朋友家,就為了那張入學門票。這些現象在雙北尤其嚴重,常常一個里突然暴增幾百個「幽靈學童」,搞得里長都很無奈。
最後說到學費,公私立學校的差距真的越來越大。公立學校一學期可能只要2-3萬,但私立學校隨便都5-6萬起跳,還不包括各種雜費和補習班。很多家庭為了讓孩子讀私立學校,真的是省吃儉用,媽媽連保養品都不敢買。更別說那些才藝班、安親班的開銷,加一加根本就是無底洞啊!
最近FB、Dcard上到處都在問「為什麼台灣年輕人都在討論四學?」,其實這個話題會爆紅不是沒原因的。四學指的是「學貸、學歷、學用落差、學區房」,根本就是現在20-30歲世代每天睜開眼就要面對的生存課題啊!光是看身邊朋友們的狀況,就能理解為什麼大家講到這個就停不下來。
先講最痛的學貸問題,現在大學生畢業平均背債27萬,出社會起薪才3萬多,根本是惡性循環。更慘的是發現花四年讀的科系,找工作時才發現學用落差超大,企業要的技能學校根本沒教。這邊整理幾個常見狀況:
問題類型 | 具體狀況 | 年輕人常說的話 |
---|---|---|
學貸壓力 | 還款佔收入1/3 | 「薪水還沒進帳就先被扣款」 |
學歷貶值 | 碩士起薪跟10年前學士一樣 | 「讀到碩士結果領香蕉」 |
學區房焦慮 | 名校周邊房價飆漲 | 「連學區都買不起怎麼生小孩」 |
說到學區房更是戳中適婚年齡層的痛點,現在連中產家庭都要咬牙才買得起明星學區的老公寓。我表姊就是為了讓小孩讀台北市重點國中,硬是貸款買了30年老公寓,每月房貸加管理費將近5萬,全家只能縮衣節食。這種現象讓很多年輕人直接放棄生育,反正「自己都養不活了還養小孩」。
至於學歷貶值就更不用說了,現在滿街都是大學生,以前專科畢業能做的工作現在要碩士。更扯的是有些公司開「助理工程師」職缺居然要求碩士學歷+3年經驗,結果薪水開38K,難怪大家會覺得讀書根本是浪費時間。我學弟前陣子面試還被問「你除了學校教的還會什麼?」讓他超傻眼,反問主管:「不然我繳學費是去學校學什麼的?」
四學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?這個問題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貼近你我。所謂四學指的是心理學、經濟學、社會學和哲學,它們就像空氣一樣無形卻無處不在,悄悄影響著我們每天的選擇與行為。
先說心理學,它根本就是我們跟人相處的隱形指南針。你知道為什麼超商的糖果總是放在結帳櫃檯旁邊嗎?這就是利用「衝動購物」的心理機制。還有社群媒體的「已讀不回」會讓人焦慮,這些都是心理學在生活中的具體展現。我們每天都在不自覺地運用心理學,比如用「先提出大要求再退讓」的技巧跟老闆談加薪。
經濟學就更直接了,從早餐店老闆決定要不要漲價5塊錢,到我們在蝦皮比價半小時只為了省20元運費,都是經濟學的「機會成本」概念在作用。看看這個簡單的對照表:
生活情境 | 相關經濟學概念 |
---|---|
買一送一活動 | 邊際效用遞減 |
排隊買限量商品 | 供需法則 |
選擇外送或自取 | 時間成本計算 |
社會學則像是一面鏡子,照出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規則。為什麼台灣人過年一定要大掃除?為什麼Line群組已讀不回會被當成「沒禮貌」?這些約定俗成的社會規範,其實都在默默塑造我們的行為模式。就連我們覺得「理所當然」的事情,像是週休二日或一夫一妻制,都是社會學討論的範疇。
哲學聽起來很抽象,但其實每天都在影響我們的價值判斷。從「要不要讓座給孕婦」的道德難題,到「工作與生活如何平衡」的生命思考,都是哲學的實踐。現在很多人會用「斷捨離」來整理房間,這背後就是存在主義哲學的簡化版應用。